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清明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祭祖扫墓,另一个就是国家的法定假日。但是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在清明节扫墓吗?这一习俗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据说清明节在周代就已经开始了,到现在大约2500年了。

 传统节日清明.jpg

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为了给病中的重耳恢复体质,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块肉,煮成肉汤给重耳吃下。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感动的流下了眼泪。暗自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报答同自己一起流亡的贤臣。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兴师北伐,打回晋国,一举夺得了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掌权之后,晋文公整肃政务,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几年之后晋国趋于强盛,终成“春秋五霸”之一。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介子推深谙君臣关系、伴君规则,失望之中,毅然功成身退,隐居到绵山深处。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按介子推姓氏改绵山为介山,并修建介子推祠堂,自谓:“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每年介子推忌日,晋文公率文武大臣前来祭拜。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扫墓祭祖

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规定了寒食节和清明节。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清明祭祖.jpg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节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因为中国的祖宗崇拜制,没有那个时期能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清明节相关的诗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 杜牧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唐 白居易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 韩翃

清明节的由来.jpg

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地位是仅次于春节的重大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