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印发公务活动全面禁酒的规定,自9月1日起,全省范围内的公务活动,禁止提供任何酒类,包括私人自带的酒类。重大外事活动和招商引资活动,确需提供酒类和饮酒的,须按一事一购买、一事一审批的原则,由承办单位报分管该单位或该项工作的负责同志审批,同时报同级纪委备案。

看意思,公务员们在上班时间喝个小酒儿,已是难上加难。以至于有人称它为史上最严戒酒令。

说是比较严格的禁酒令,成立;说是史上最严禁酒令,则要打个问号了。

禁酒.jpg

中国最早的禁酒,肇端于夏朝的奠基者大禹。中国最早的酿酒师,仪狄与杜康,都是禹的臣属。《战国策•魏策二》里有个故事:“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不服不行啥。也就是大禹这样的先贤圣王,才有这样的清醒与克制:女儿专门让仪狄给他酿的美酒,他一饮,就知道这种东西太美了,得防,于是,马上给自己戒酒,并且疏远了会酿酒的人,同时提醒大家,后世肯定会有以酒亡国者。

这是预言呢,还是恶谶呢?

似乎是为了给先祖做人证似的,夏桀“日夜与末喜及宫女饮酒,无有休时。为酒池可以运舟,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醉而溺死者,末喜笑之以为乐”。什么叫牛饮?就是用绳子拴住脖子,让朝臣栽到酒池里,喝成老母猪,不抬头,所以溺死几个,也不算奇怪。没有溺死的,“醉者持不醉者,不醉者持醉者,相和而歌”。

夏朝.jpg

汤灭夏之后,首先警惕的也是酒。商汤将毁家祸国的恶行归纳为“三风十愆”,说:“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这其中,“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毫无节制地饮酒作乐,乃三风中的第一风,巫风。不管哪一种,不仅卿士和邦君自身必须坚拒之,身边臣属也应时时对上级领导进行匡正:“臣下不匡,其刑墨!”一句话,下属阻拦不住领导,脸上得刺字。

问题是下属拦得住么?商的末代君主纣又恢复了桀的酒性:“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除此之外,商纣王本人还创造了连饮七天七夜的吉尼斯纪录。

周代商,肯定要总结夏商,特别是商的亡国教训。不用说,酒还是罪魁祸首。于是,史上第一份戒酒令,周公的《酒诰》出笼了——周公旦封小弟康叔为卫君,令其驻守故商地,以管理那里的商朝遗民。因担心商朝旧地复燃饮酒之风,周公特地制作了《酒诰》。

酒诰.jpg

在酒诰里,周公先是抬出文王,申明了文王对酒的态度。周文王常常从早到晚,不厌其烦地告诫大家:“无彝酒!”也就是不许经常饮酒!什么时候能饮呢?“饮惟祀”,也就是祭祀的时候才能喝点。而且喝时还得注意酒德:“德将无醉!”除了不醉,还得境界升华:“惟土物爱”,农夫们粒粒皆辛苦,你喝下的每口酒都是粮食酿的,来之不易,应该喝出惜物爱民之心。

周公还抬出了上帝。如果我们以德治国,上帝在天上都能闻到馨香的德气;如果我们天天喝酒,上帝只能闻到酒臭,“故天降丧于殷”。为此周公规定,文王的规则还得继续执行,并且加大药量,用周公的话,叫“刚制于酒”,相当于现在所谓的“一票否决”或“踩红线”吧。

周公最痛恨的是“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意思是,一旦有聚众饮酒者,一个都不能少,把他们全逮了送我这里,由我来杀掉他们。这个规定够吓人了。不过,它本意是针对周王室子孙与官员的。对于民众,周公还是相对宽容的。殷商旧臣与手工业者,可以饮酒,饮得过份了,先教育,教育不过来,再杀不迟。农民尽职于王事,孝敬父母,农事完毕后,赶着牛车外出经商,获得一定的收益之后,也可以弄点小酒喝喝。

问题是,饮酒亡国论也就是夏商周三代。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吓不住后世的君们了。齐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手下为了阻止他再饮,拿生命跟他怼:如果你还想喝,请赐我死。景帝乃止。前秦王苻生,动不动整月昏醉中,朝臣朔望两日上朝,都见不到他。北周宣帝宇文赟,革命小酒天天喝,“朝亦醉,暮亦醉,日日恒常醉”。赵国的创始人“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对身边的人说:“我真是牛哈!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却一点事没有。”优莫说:“您还应该努力呀!再有两天就跟纣王一样了。纣王喝酒取乐达七天七夜,你这才五天五夜,还差点火候呢。”

赵襄子还不算太醉,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我也要灭亡了吧?”优莫说:“放心,不会灭亡。”襄子说:“还差纣两天,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优莫说:“桀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遇上了汤武,现在天下都是桀一样的人,而您是纣一样的人。桀与纣并存,谁灭谁呢?不过,也够危险了。”

优莫这默幽的,笑死人。其实,三代之后,饮酒败国已经吓不住人了,但酒可以败政。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酒更多的成为经济问题,一方面粮食本就不够吃,再用它酿酒,太奢侈了;另一方面,不管是普通营生,还是奢侈品经营,它还牵涉到赢利与税收问题。所以每朝每代的禁酒政策,都有因地因时因人的性质,既有天灾人祸忌日节日之临时性,又有帝王个人偏好与个人认识问题,当然,还有根据社会情况,随时调整性的。

就政策本身来讲,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种:绝对禁酒、局部禁酒、临时性禁酒、禁私酒、加重税、国家专卖等。绝对禁酒做不到,后面的几种,倒是屡见不鲜。

商鞅,第一个对酒征收专税、重税,税比成本高出十倍。一般百姓根本喝不起。酒变成了奢侈品。

秦始皇平时严控,且禁农民酿酒,“有不从者有罪”。但是国家有吉庆喜事时大家可以“欢乐大饮酒”。

汉武帝自己好酒,并且行舟于秦始皇的酒池中,找了三千人做牛饮状,供自己观摩取乐,但他还是颁布了严禁群饮的律令:“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此外,他还实行酒的生产和流通全由官方控制的“榷酒”,酒类由政府专卖。

曹操也喜欢喝小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简直成了他的标配,但正是他向汉献帝“表奏酒禁”。当然他的初衷是节约粮食,用于军需,政风还在其次。同样为了节约粮食,用于军需的,是蜀主刘备,他规定,凡私人酿酒、售酒或家藏酒具不上交者一律处死。

刘备.jpg

《三国志•简雍传》里有一则关于刘备禁酒的故事:“时天旱禁酒,酿者有刑。吏于人家索得酿具,论者欲令与作酒者同罚。雍与先主(刘备)游观,见一男行道,谓先主曰:‘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先主曰:‘卿何以知之’ ?雍对曰:‘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先主大笑,而原欲酿者”。

其一,简雍够智慧,居然拿男人有男根,与蜀民有酿具作类比。有酿具就是酿酒罪了,那有男根者,当是有行淫罪了?连刘备都觉得这样做有些荒唐了。

其二,家藏酒具虽然可以不处死了,但是,酿酒、售酒依然是一律处死。可见刘备的禁酒令之酷。当然他的禁酒更多的是因了他的农耕时代的军事之大计。

隋朝杨坚作为开国之君,“罢酒坊,与百姓共之”。唐朝时,遇到皇帝驾崩、皇后去世一律不准饮酒,否则酿酒者、卖酒者、饮酒者皆被斩。宋太祖时期,诏令全国乡村,“少年无赖辈相聚饮酒者,邻里共捕之”。元世祖忽必烈也曾严令禁酒,并规定有私下酿酒的人,财产子女收归官有,犯人要罚服役。明太祖朱元璋他起兵抗元时,发布禁酒令,下令不准种糯米,“以塞造酒之源”。刚坐上龙椅时,令太原不要再进葡萄酒,说“国家以养民为务,岂以口腹累人哉!”西域酋长来献葡萄酒,再次谕曰:“何用此以劳民。”可是坐江山久了,又令工部造大楼设酒肆于其间,诏赐文武百官宴饮,“养民”、“劳民”啥的,也不考虑了。

喝酒.jpg

真正对酒进行考虑的,是乾隆。清朝是中国人口大爆炸时代,所以乾隆忧心的是生齿日增,而土地无增的问题。为此他先后下了八道谕旨,要求禁酒。理由是:一是烧锅(酿酒)耗费粮食最甚,二是百姓纵酒贪杯有伤风化,三是烧锅之禁并非一时权宜之计,而是解民忧固邦本的长久之策,四是北方诸省烧锅尤盛,当严禁之,五是严行禁酒不容置疑,坚定不移……乾隆的这场禁酒运动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标志着古代中国的禁酒政策由此前的临时性举措,变为一项后世严格的成文法规,被人视作中国禁酒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当然,质疑的声音也不是没有。典型代表是刑部尚书孙家淦。孙的意见: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禁酒,事实上是禁不绝的;酒禁止宜于歉岁,而不宜于丰年;立法不可不慎,如果禁酒过严,有钱人不敢买酒,穷人的粮食也无法卖出去……乾隆多英明哈,最后给的结论是:“应令各于本省,因时制宜,实令奉行,以观成效”。

站在文明与人性的角度,酒实在是个好东西。李白斗酒诗百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呢。所以,酒根本杜绝不了,能做的,就是“度数”的问题。所以有人提出“君子可以宴,可以酒,不可以沉,不可以酗。”

李白.jpg

时至今天,君子之类,只能是提倡。民间百姓饮酒,你也只能从饮酒伤身出发,或者从社会管理与社会治安出发,就是喝酒败德,传说中的你瞅我干啥,我就瞅你了,然后引起打架斗殴与民事纠纷啥的。当然,酒后开车,危害公共安全了,我们开始严格执法了。甚至,民风里面的劝酒恶习,法律也开始介入了,劝酒劝出人命的,都要各负其责。但是,民众最在意的,还是公务饮酒之恶习。所以,贵州的戒酒令,虽然很难说是史上最严,但是,对公务人员越来越严,怎么着也是政治文明之进步。倒应了清代学者张潮的那个观点:嗜酒就不要做官,做官就不要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