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大多数人都是从三国演义中了解到的。人们绝大部分上把《三国演义》当做真正的三国历史,但是我们发现说起《三国演义》的时候都是说它是一本小说。小说是可以随便写的,怎么精彩怎么写。觉得距离真正的历史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纯粹是民间心目中的三国,三国历史可靠一点的还是陈寿记传体的《三国志》。

QQ截图20170104205117.jpg

《三国志》分为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和吴书二十卷。《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编撰,历时十年。

《三国志》是一部很有特别的史书,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不是一部史书。而是由《魏书》《蜀书》和《吴书》组成的。在撰写史书时,陈寿是把这三本书分开写的。而且直到宋以前《魏书》《蜀书》和《吴书》都是单独流传的,后人把他们合在一起,统称为《三国志》。

言辞精简古代对良史的要求,陈寿也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三国志》的一大特点就是简略,但是呢,《三国志》太简略了,经常会出现史料不足的问题。陈寿又追求简洁,所以光看《三国志》所了解的三国历史,不免有些局限。

于是南朝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来补充一些史料。史学名著,往往都有历史名人为其加注,如《史记》的三家注,《汉书》的颜师古注,都是后人阅读历史时必须读的。但恐怕没有谁的注,能像裴松之的注之于《三国志》如此重要。也只有裴松之的注能取得几乎与原文等同无二的正史地位。裴注的最大特点,就是广采博引,极大地丰富了原书的内容。特别是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经亡佚,幸而保留在裴注中,因而史料价值就非常珍贵。我们在读《三国志》时,一定要把裴松之的注文当作正文来读。

5077422234270479139.jpg

裴注不仅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同一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

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所以后世引用裴注的频率比引用陈寿的原著都要高。比如《三国演义》所记载的木牛流马和草船借箭都是在裴注所记载的。

裴注同样也有不足,比如注释过于繁杂,有些地方的注和正文并无太大关系。可是正是因为裴注的繁杂,才能弥补《三国志》的简略。二者相互补充,才使得三国志并入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