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道家的时候,就有很多人问道家到底分为哪些派。很多人说什么张天师、全真教,拜托我们的是道家不是道教。如果你还傻傻的分不清楚,那就最好先去看看道家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分为五派,说是五派,但其实也不能纯粹算是五派,因为很多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五派只是把观点大致相似的分为了一类。五派分别为鬼谷一派,申韩一派, 杨朱一派, 庄列一派和 宋尹一派。

4ec2d5628535e5dd71237a627ec6a7efce1b6204.jpg

杨朱一派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之一。创始人为杨子,杨子原名杨朱,又称阳子居或阳生,魏国人(一说秦国),他本人是位隐士,有关他的生平及著作,已无法详知,但阳子居创立的杨朱学派却是客观现实的阐述了人本的发展意义,对各学派都有影响启发,直到今天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还可以用杨朱学派思想进行阐述,如节制情欲,讲究养生之道,防止疾病的发生,尽其天年均具有指导意义;但正如同任何所学学说不可全面引用只可借鉴使用一样,知其精华善加使用与取舍发扬必将惠顾今人。

杨朱取为我,提出全真保性。如同老子对宗教提出质疑,杨朱正式的开始对道德起源的反思质疑,

他认为人性的道德只是外物,人性本是如水,至清至纯,土扣之则浊,道德是习惯风俗强加于人身上的习惯,可以说是最早的从心理角度,发现近代达尔文演化现象的思想家。他很悲观的指出,既然道德是虚无的,那么该如何选择方向,他的弟子子华子仅仅是从个人身体出发,一切有利于生存的都采纳,一切违背生存的都要求抛弃,庄周放自然,绝仁义,回归自然。盖出于杨朱,这种大逆不道的思想不利于汉代独尊儒术的需要,也就随着墨家一样,消失于两汉之间了。甚至唯一的留存物《庄子》亦被一个儒家性格的人裁剪。更印证了两汉刘政权充分考虑了杨朱学说的合理性,表面是尊颜氏之儒,以孝治天下来取代东周消亡的鬼神文化,实际真正的枢纽指南乃不传之秘术,以杨朱主义为总纲进行阴毒化,妖魔化,蓄奴化

老子主张“身重物轻,无为而治”,杨朱发展了老子的这个思想观点,形成了“贵己”、“为我”的学术主张,成为中国最早主张个人主义思想的学术宗师。在战国时期,杨朱的影响力非常大,孟子在世时,曾抱怨说:当时人们发表言论,不是拥护墨子,就是拥护杨朱。其思想可谓甚嚣尘上,与墨学并为显学。

杨朱认为,必须“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从而“乐生”,以“存我为贵”。既不能“损一毫而利天下”,也不能“悉天下奉一身”,如此“天下治矣”。不能为贪羡“寿”、“名”、“位”、“货”所累,从而“全生”,使“君臣皆安,物我兼利”(《列子·杨朱篇》)。如何实现“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淮南子·汜论篇》),这是杨朱学派的思想核心。

由于“为我”的观点和墨子的主张“兼爱”正好相反,杨朱的思想主张曾遭到过孟子的激烈批评。孟子说,杨朱主张“为我”,连“拔一毛而利天下”都不干的(《孟子·尽心上篇》),将杨朱描绘成完全自私自利的人,其实是对杨朱“为我”、“贵己”本意的曲解。

此后有告子、巫马子、孟季子、子华子、詹子(詹何)、魏牟、田巴、儿说、公孙龙等皆为杨朱学派。都是杨朱学派的发扬与继承者,他们主张名实逻辑、推理、节制情欲,讲究养生之道,防止疾病的发生,尽其天年。认为生命比“爵为天子”、“富有天下”要宝贵(《吕氏春秋·重己篇》);“道之真,以持身;其余绪,以为国家”(《吕氏春秋·贵生篇》),把个人利益看得重于国家利益。

子华子主张使“六欲皆得其宜”,他认为使“六欲皆得其宜”的是“全生”,只有部分得其宜的是“亏生”,至于“死”,只是回复到未生以前的无知状态。如果六欲不能得其宜,受尽委屈和侮辱而活下去,这叫做“迫生”。人生在世界上,最好是“全生”,其次是“亏生”,再其次是“死”,“迫生”是不如“死”的(《吕氏春秋·贵生篇》引《子华子》)。

詹何是主张“重生”而“轻利”的(《吕氏春秋·审为篇》)。他们并不是纵欲恣情的享乐派,而是想通过“全性保真”来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吕氏春秋》的《重己》、《贵生》、《本性》、《情欲》、《尽数》等篇,当即采自子华子、詹何等人的学说。

很奇怪,在2500年前,中国人的思想,不是杨朱的个人主义,就是墨翟的社会主义,分为对立的两派。直到现在,世界上的人类也是不是个人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鬼谷一派


鬼谷子亦是先秦时期以纵横思想为主的纵横家、兵家、道家、阴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它与各家既有共同性,又有自己创特殊性。

后世多把鬼谷子作为道家的祖师之一,也有学者著文认为老子曾在今新疆和田传道,其传授的三大弟子之一王方平便是鬼谷子,鬼谷子东返中原时在今汉水上游,即石泉地区传道讲学。此说虽颇神奇,但确有一定的历史依据,是有价值的创见。《老子》和《鬼谷子》在思想上的异同作些比较,有极相似的共同处。他们的理论都主张顺应自然和人世规律来处世,都有超脱、抽象的特点,不具体地涉及人世间的人和事,可以为所有国家、所有人士所用;他们的理论都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老子》书中有“祸者福所倚,福者祸所伏”,提出很多对立的名词,认为对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鬼谷子》书中也提出了开合、行止、背向、先后、短长、智愚、勇怯、进退、贱贵、虚实、同异、离合、始终、安危、亲蔬、难易、好恶、动静、益损等对立的观点。

鬼谷子是一位很古老而神秘的人,同时也是一位在诸多个方面很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其人、其书在历朝历代学术界既被重视,又众说纷纭,有着很多不同的意见。关于鬼谷子这个人历史上的记载并不多,鬼谷子就是姓鬼吗? 还是其道号或名号? 目前巳无法考证,而民间的传说却很多,道教方面的人说他是仙人,又有人说是散仙? 也有人说是计谋家, 纵横家, 阴谋家, 军事家等等。

庄列一派

9c16fdfaaf51f3dec466920697eef01f3b2979ff.jpg

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先秦诸子百家都是在探求真理,即探求世界万物的根据和原则中建立各自的理想和学说的,但是在儒墨道各家及后学支脉中,庄子明显地不同于其他诸子,甚至于不同于老子。

老子学说中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政治目的。庄子虽然也有自己的社会观、人生观,但他的中心,他的至足之处却是形而上学的、纯粹抽象思辨的哲学本体论。

庄子是以抽象思辨的本体论,而非具体某种政治主张,来实现他对宇宙万物的根据和原则的探求的。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重要贡献,也正是在于他对于抽象思辨的哲学本体论的独到关注。

庄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于他提出的“逍遥处世”之说,庄子塑造的人生境界,是最飘逸灵新的一种洒脱。正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儒学在孔子之后,尤其是在“罢黜百家”之后,支脉层出,义理更生,孔、孟、荀虽不尽同却能源远流长,而庄子却只有后世对他的不理解,对他的改造。

在中国古代,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没有任何一个学者,能对庄子核心内容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予以发明、发展。战国时期的形而上学的庄子是真实的存在的,但庄子的后世继承却是一条虚线。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派取代黄老学派成为道家思想的主流。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宋徽宗时被封为“微妙元通真君”。所著《庄子》一书也被诏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4910a738xc9a432ffd4d0&690.jpg

列子

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间,享年不明),本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学者,周王国郑公国圃田(今中国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而大成于庄子。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文》、《列》、《庄》取代黄老学派成为道家思想的主流。对于列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封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宋尹一派

QQ截图20170101233712.jpg

尹文的思想是战国时代的道家学派的前驱,其学说兼儒墨.合道法,广收并纳各派学说,这正是稷下黄老学风。因其思想来源及内容与宋钘联系密切,后人将其与宋钘并称为“宋尹学派”。

宋尹学派主张以“宽”、“恕”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原则,“设不斗争,取不随仇”,“见侮不辱,救民之斗”。他们主张在国与国之间“禁攻寝兵,救世之战”,禁止攻伐,息止兵事,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据《孟子》记载,秦楚构兵,即宋钘曾要往秦楚二国“说而罢之”。他们“救民之斗”、“救世之战”的目的,是“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为了达到利天下的目的,在内心修养方面,他们提倡“以情欲寡浅为内”,认为人类的本性就是欲寡而不欲多,“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五升之饭足矣”。因此,荀子批评他们是“有见于少,无见于多”。又说“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即只知人欲寡,不知满足人的合理欲求。

宋尹学派提出“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认为只有破除了见侮为辱、以情为欲多等偏见,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他们力图从主观上清除荣辱、誉非、美恶的界限,要求做到“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荣辱等等是属于外在的东西,不应以之妨害内心的平静,即使身陷牢狱之中,也不以为羞耻。庄子认为他们“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普天下人赞誉,他们并不因此更受鼓励;普天下人非议,也不因此更加沮丧。他们认为,如能做到人人“见侮不辱”,虽然被侮,但不以为耻辱,这样就不会互相争斗,能够“救民之斗”,便可以使天下安宁了。

宋尹学派“以情欲寡为内”,当受到儒家安贫乐道和墨家刻苦精神的影响;而其“以禁攻寝兵为外”,则明显是对墨家“非攻”的继承。宋尹学派思想带有不少墨家特点,以致于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将墨翟和宋钘并列。

宋钘思想中有丰富的形名内容,他也在先秦名学思想家中占有一席之地。尹文早年从学于宋钘,接受了宋钘那时已有很大社会影响的思想主张,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在社会上也没有太大的声望。大约在宋钘去世后,尹文对宋钘的思想产生怀疑,例如,《尹文子》有段宋钘与田骈、彭蒙讨论“圣人之治”和“圣法之治”的文字,批评宋钘不懂法治。于是,他对所接受的宋钘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改造,把宋钘的基本思想从墨家的基础上转换到名法家的基础上,尹文在“别宥”的基础上具体地阐述了法家的社会政治思想,从而使宋钘所开创的学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申韩一派

QQ截图20170101234118.jpg

申不害

申不害的学术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的影响,但他的直接来源是老子还是慎到,不得而知。但他的哲学思想与慎到有极相似之处,他们都遵循老子的大统一哲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申不害认为,自然运行是有规律的,也是不可抗拒的。他认为宇宙间的本质是“静”,其运动规律是“常”。他要求对待一切事情应以“静”为原则,以“因”为方法,“因”指“因循”,“随顺”。“贵因”指“随事而定之”,“贵静”的表现就是“无为”。申不害把这些原则用于人事,构成他的社会哲学思想。“无为”主张的渊源即《老子》的“绝圣弃智”,申不害的“无为”,要求的是君主去除个人作为的“无为”,以便听取臣下的意见。但是,申不害仅仅把这种“静因无为”的哲学思想用于“权术”之中。

为了完善这种方法,他进一步发挥《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要求君主“示弱”,决不是指君主无所作为,只是君主决策前的一种姿态。在关键时刻,申子要求君主独揽一切,决断一切。申不害的哲学思想,是君主哲学,是政治哲学。这种哲学由道家的“天道无为”演化发展来,是他的法家“权术”思想的基础。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华夏族,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

f9dcd100baa1cd11a90aa183bd12c8fcc2ce2dd1.jpg

韩非子

韩非子在其《韩非子》里面有《解老》与《喻老》两篇,直述自己思想源自于老子,故后世称之为道法家,意味从道家里面延伸出来的新法家思想。从思想上说,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道是变化的,天地是变化的,人是变化的,社会是变化的,治理社会的方式方法也是变化的。但道也有相应的稳定性,这个稳定,就是人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在现实中就是法。法就是依着道而建立的。法必须随时代变化,法必须人人遵守。因为认识到万事万物的变化,韩非子、商鞅同老子一样,也是反传统的。韩非子取《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认为处世,不需要拘泥固定形式与方式,只要顺着大道即可。韩非认为无为,落实在君王统治上,应该是无论特定喜好,或不喜好都不能被臣下推测与掌握,此观点还包括施政习惯,统驭方式等,应该阴晴不定,难以掌握。如此才不会反被臣下驾驭,这也就是申不害的“术”。

韩非子反对天命思想,主张天道自然。他认为“道”是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有了“道”才有了万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宇内之物,恃之以成。”(《解老》)韩非同时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理”这个哲学概念,并论述了它与“道”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文也。”(《解老》)“理”在韩非看来,就是事物的特殊规律,人们办事应该尊重客观规律。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这些圣人虽然也算是道家。但是他们都开创了别的学术,都是诸子百家之一。比如韩非子和申不害就是法家代表人物,鬼谷子是纵横家鼻祖。那么他们到底还算不算是道家呢?严格算起来他们是道家,因为他们的思想都是引申自道家,虽然开创了不同的体系,但是也都算是道家的分之。要不然怎么会有今天我们所介绍的道家五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