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网友都说,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一个是空调,一个是火锅。今天我们一起看一看火锅的发展史。

在原始社会,原始人们每天吃烧烤吃到吐,没办法,实在不会别的烹饪手法呀。直到新石器时代“古董羹”的出现,“古董羹”跟古董没有半毛钱关系,而是食物投入沸水时“咕咚声”的谐音。这其实就是最早的火锅了。

鼎.jpg

虽然现在称为火锅,但是在那个时候应该称之为火鼎。因为这个时候锅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当时的鼎可比锅要大太多,所以想吃火锅你首先得凑齐几十个人。后来这种吃法还被演化成了一种酷刑,叫做“烹煮”。西伯侯姬昌的儿子伯邑考就是受此刑而死的。

到了汉朝,火锅的体积就变小了,变成了一个人几个人都能吃的美食。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铜炉中嵌入隔板,于是就做到了“一锅五吃”,这就是“五熟釜”,换到现在应该叫五宫格,也就比现在的“九宫格火锅”先进了那么一点点吧。

火锅.jpg

到了宋朝,当时的士大夫和现在的广东人有同样的嗜好,那就是爱吃野味。野兔更是他们的最爱,所以当时的兔子倒了霉了。这些有文化的吃货,天天研究怎么吃兔子。

终于让他们研究出一种叫做“拨霞供”的吃法。南宋士大夫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里描写的“涮兔肉片”。当时,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访隐士止止师,止止师住在武夷山九曲中之第六曲仙掌峰,当林洪快到山峰时,下起大雪,一只野兔飞奔于山岩中,因刚下雪岩石很滑,滚下石来,被林洪抓到,林洪想烤来吃,而问止止师会不会烧兔肉,止止师回答他说,我在山中吃兔子是这样的,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着着片在汤中涮熟,蘸着调味料吃。利用这样涮熟之吃法,林洪吃了觉得如此的吃法甚为鲜美,且能在大雪纷飞之寒冬中,与三五好友围聚一堂谈笑风生,随性取食,非常愉快,因而为这样一种吃法取了个“拨霞供”的美名,取当时“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的美丽光景。演变到今天,只要是能吃的都能在锅里涮了。

因为兔子太少,吃货太多,兔肉不够吃怎么办呢?这就演变到吃猪肉和牛羊肉片,这也就是最早吃涮牛羊肉的起源之一。另外一种涮肉起源说,来自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蒙古骑兵的粮食都是自己会走的牛羊群,可以说是“会走的粮食”,这就大大省去了运送粮草的时间。但是用大锅烹饪大块牛羊肉,却要浪费很多时间,蒙古骑兵的马腿就这样被束缚住了,后来成吉思汗发明了一种新吃法,他命令士兵们用自己的头盔当锅,再把牛羊肉切成小片涮着吃,这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创新,不仅解除了马腿上的封印,还让大批厨子放下了铁锅拿起了马刀。不管怎样,北派涮肉火锅就这样横空出世了,相较于之前的“煮”,“涮”这种吃法让食材更加鲜嫩爽口。

火锅.jpg

今日北方的涮肉,原名实为“野意火锅”,是随清兵入关而传入中原的。清朝的皇帝都有一个共同的癖好,那就是爱吃火锅。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这位爷一上年纪,就爱办千叟宴,其中有一次就是火锅版的千叟宴,共摆了八百桌,整整五千多人一起吃,每桌设两个火锅,好家伙,那场面那阵势,一千五百五十多个火锅愣是不够吃的,这也就成了我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到了清朝末年,重庆长江一带码头和街边苦力们,喜欢用麻辣十足的汤底煮下水吃。因为重庆是雾都,再重庆生活的人身上湿气都特别大。但是别担心,只要吃上一口看着都辣的重庆火锅,保准你什么湿气都消失不见了。

重庆火锅.jpg

与北派火锅“涮”的吃法不同,重庆火锅讲究的是“氽”,筷子力度要不松不紧,十秒之内捞出方能Q爽弹牙,民间更是流传着“毛肚氽七上八下,鸭肠滚上三下三”口感最佳的说法,这种吃法广为流传,逐渐形成了以辣味为主的南派火锅与北派涮肉分庭抗争的局面。

现在就有一种说法,世上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就两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