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叫“龙生九子,子子不同”。意思是龙生了九个儿子,但是这九个儿子无论是长相还是性格都千差万别。关于“龙生九子”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很久了,但具体是哪九子一直没有得到确切记载。

有一次,明孝宗朱祜樘忽然心血来潮,问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都说龙有九个儿子,那它们都是谁?怎么来的?”李东阳仓促间不能回答,退朝后左思右想也没有想到稳妥的答案。后来听说同僚刘绩家中有一本书,上面记载了“九子”之名,但出处又无法考证。无奈之下,李东阳只能据此加以改造并答复了明孝宗。

李东阳.jpg

在李东阳看来,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其九子从大到小分别为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赑屃、蚩吻。后来,李东阳自己的门生杨慎很钦佩老师,根据自己的印象把龙生九子的名目给写了下来,但不知道是老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还是传抄人的问题,两个人的版本竟然不太一样。

但不管怎么样,龙生九子这个故事是流传了下来了,还越传越神,说什么“龙性淫,无所不交,故种独多耳”。龙“遇牝必交,如得牛则生麟,得豕则生象,得马则生龙驹,得雉则结卵成蛟”,“不特九种已也”。意思就是说,在流传的过程中,把龙生九子和龙性本淫的品性结合了起来,连九子的母亲是谁都传得像模像样的。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龙到底和谁生了九子,这九子又分别是什么样吧!

囚牛

囚牛是九子中的老大,是龙与犀牛所生。

囚牛.jpg

囚牛是众多龙子中性情最温顺的,它不嗜杀不逞狠,专好音律。龙头蛇身的它耳音奇好,能辨万物声音,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雕像,而这个传统一直沿用下来。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形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

睚眦

睚眦是龙的二儿子,是龙与豺狼所生。

睚眦.jpg

而睚眦也遗传了其母亲的性格,阴狠,好斗,外形是豺身龙首。为此,刀剑上常常刻着睚眦头像,就是为了突出刀剑的厉害,显示能震慑人的样子。民间也有句成语叫:睚眦必报。

嘲风

三子嘲风是龙与一只猴子所生,身手如同母亲一样灵活,平生好冒险,又爱眺望。

嘲风.jpg

在中国民俗中,龙三子嘲风象征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辟邪安宅的作用。在宫殿安置嘲风,也会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能起到祛邪、避灾的作用。

蒲牢

四子蒲牢是与蛤蟆所生,喜欢大声叫,声如洪钟,因此在古代寺庙上的挂钟上刻着的就是蒲牢,就是比喻钟如蒲牢一样响亮。

蒲牢.jpg

蒲牢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鲸鱼,一碰就吓得大声吼叫。所以人们就把敲钟的木头弄成鲸鱼状,敲钟时让鲸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让它的声音响入云霄。

狻猊

五子狻猊形状如狮子,而狻猊也确实是龙与狮子所生,甚至狻猊与麒麟特别像。

狻猊.jpg

狻猊安静,喜欢端坐,又非常爱烟,于是跑到了寺庙。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坐骑。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

霸下

又名为赑屃(bìxì),六子霸下是龙与乌龟所生,喜欢负重,各个地方驼碑的乌龟雕塑便是霸下。

霸下.jpg

在上古时代的中国传说中,霸下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做成石碑,让它自己背起,名地的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它背负石碑的样子。霸下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奋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顽强地撑着,努力地向前走,并且总是不停步。

狴犴

七子狴犴形似八卦中的白虎,是龙与虎生的。

狴犴.jpg

传说狴犴像獬豸一样,爱好诉讼,主持正义,明辨是非,又生得相貌堂堂,能够增加威严的氛围,高高在上镇慑犯人。所以人们把它雕刻、绘饰在了这一正义较量非正义的地方。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狴犴既是牢狱的象征,又是黎民百姓的守护神。此外,上虞市上浦镇冯浦村还有“狴犴龙舞”的文化习俗,颇具地方特色,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负屃

八子负屃与六子霸下是一母同胞,但是霸下更像母亲乌龟,而负屃更像父亲龙。负屃斯文,喜欢盘在石碑上。

负屃.jpg

负屃十分爱好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及赑屃)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螭吻

又名蚩吻,鸱吻。九子螭吻是龙与鱼所生,因此螭吻有着龙与鱼的特征,龙头鱼身。

螭吻.jpg

螭吻被认为是来源于印度佛教。相传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羯鱼随佛教传入后变化而来。螭吻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因此螭吻被当做消除火灾的神兽被镶在宫殿屋檐上,以此来避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