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进入了寒冷天气,可能前几天我们还在讨论该不该穿秋裤,这两天我们就要谈论棉裤的重要性了。冬天的北方有两件事是必须要做的,那就是储存冬菜和烧暖气。那么你们知道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吗?

棉花被子和棉衣取暖

估计不论是现在还是在古代,一床暖和的棉花被子都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也是在棉花传入中国以后才能说的事。唐宋时期,棉花开始向中原移植。目前中原地区所见到的最早的棉纺织品遗物,是在一座南宋古墓中发现的一条棉线毯。

被子.jpeg

南宋时,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江南、川蜀一带,都出现了棉花种植业,宋人说:“闽岭以南多木绵,土人竞植之,有至数千株者,采其花为布,号吉贝布。”也就是从这时期起,棉布逐渐替代丝绸,成为我国人民主要的服饰材料。

汤婆

但是,如果在北方,冬夜里就算盖上一床棉被,恐怕还是会感到寒冷,“罗衾不耐五更寒”怎么办呢?宋朝还有一件御寒神器,叫做“暖脚铜缶”。苏东坡还送给杨君素一个,并且告知了用途: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裹之,可以达旦不冷。" 

其实这里所说的“暖脚铜缶”就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暖宝差不多,或者说和热水袋差不多,就是把水装在铜壶里,放进被窝不仅可以暖身子还可以暖脚。宋朝称呼这个东西为“汤婆”

暖茶

宋时东京,“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这些“提茶瓶人”之所以到了三更半夜出来做生意,是因为下半夜,办公事私事的人下班回家,路上通常都会买一碗茶汤喝,暖暖身子。

可以想象,“提茶瓶人”所卖的茶汤,一定是热腾腾的,因为茶汤得趁热喝;在“风雪阴雨”的大冬天,更是没有谁会掏钱买一碗冷茶。所以,宋朝市井中叫卖茶汤的“提茶瓶人”,必备一个烧汤烹茶的炭炉,叫做“镣炉”,炉子的外面,通常套着用来提挈的编笼。

喝酒

估计这个从酒出现以后就有了,寒冷的天气,一杯温热的酒下肚,那种滋味别提多舒服了。黄酒,一般要烫热了喝,这是饮用黄酒的一大特色。在冬天饮黄酒,更是以温酒为宜。我们知道,饮酒可以暖身子,因此在寒冷的冬季喝一碗温温的黄酒,是御寒之道。宋人有专用的温酒器皿,比较常用的叫做“温碗注子”。温碗注子由“温碗”+“注子”组合而成,注子即酒壶,温碗则是承放注子的器皿。饮酒之时,先以注子盛酒,再将注子套于温碗上,温碗可倒入开水,将注子里的酒温热,然后才倒入各人面前的杯盏中。

孔明碗

既然酒都有温酒的器具,那么吃饭自然不在话下了。宋人发明了一种暖碗,叫做“孔明碗”,又叫“诸葛碗”。名字似乎暗示了此碗与汉末的诸葛亮可能有些渊源,但毫无证据表明诸葛亮与孔明碗有关。从出土的瓷器文物来看,最早的孔明碗来自北宋。

孔明碗.jpg

孔明碗的特点是:碗有双层,里层与外层之间中空,外层碗底有孔洞,可以从孔洞灌注热水入夹层,然后塞住孔洞。这样,冬天用灌了热水的孔明碗盛存食物,便可以给食物保温了。

给大家介绍了这些宋朝的取暖措施,大家觉得怎么样。按我自己的观点,这些东西虽然好,但我还是愿意待在有暖气的屋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