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奇葩的近代发明,它与电话几乎于同时代产生,盛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像当时中国这种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地方,电报的影响力是电话所无法比拟的。然而令人惊奇的是,电报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中迅速衰落,被人民大众遗忘到了角落。现在除了一些政府机要部门还在使用电报之外,大家对电报的概念只是抗战电视剧中那“滴滴答,滴滴答……”

遥控写作

如果对你说显微镜与电报出自一个人的发明你或许不信,但事实就是如此。如果对你说早期的电报根本不用电而是用望远镜你或许不信,但事实就是如此。

电报的发明者为罗伯特·胡克,胡克觉得牛顿剽窃了自己研究成果,在闲暇之余研究城市通信建设时,顺手设计出了最早的电报模型。可是他最后的生涯完全将精力放在与牛顿的打架上,所以错失了将成果发扬光大的机会。

罗伯特·胡克 (1).jpg

但是电报的推广却要感谢法国人克劳德·查皮,他将电报原型机进行了一番改良,并说服政府采用了电报。在法国与奥地利的战争之中,法军于前线生擒奥军统帅。这一捷报按往常需要半天的时间才能送达,可是巴黎人却在事发后半小时之内就得到了此消息,这全赖电报的功劳。

只不过这电报不是想象中的“滴滴答”,说白了就是古代旗语的翻版,发信号用的是类似钟表指针的系统,信号员拨动不同的指针,表示数字、字母、单词,接收员则利用望远镜观察,再将看到的信号翻译成文字。

随着拿破仑的上台,查皮得到了重用,政府出钱在法国、荷兰、意大利之间建立了直通电报网。只不过后来不知啥事惹到了春风得意的查皮,这位电报系统的先驱者于某天跳井自杀了。

电子电报

19世纪初期,丹麦的科学家发现,如果将指南针放在电流附近,指针就会发生偏离。后世人根据这一启发,很快发现如何对电、磁的相互作用加以利用。基于这一基础,“滴滴答”的电子电报终于产生了。

电报的工作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发报员仅仅一下下地按按钮,利用电脉冲发送信后,经过训练的收报员负责将信号翻译成电文。

可问题在于收报员并不知道发报员什么时候要发消息,有时很多消息就在相互沟通不及时中错过了。于是电报设备变得复杂了一些,并且增加了发声装置。

电报 (1).jpg

从此,只要电报发出“滴滴答”的声音,接收方立即就能知道有电报进来。在影视作品中那繁忙的“滴滴答、滴滴答”开始风靡全球。即使这样,仍然有些人想“偷懒”,他们索性又在接收端安了一台自动打印机,信号可以直接记录,这样收报员只负责翻译,再也不用接收了。

摩斯电码

虽然电报的硬件系统已经基本完善,可是传输的信号到底代表着什么内容?全世界需要一套基本的规范,这里就不得不提美国人摩尔斯的贡献。

家人花重金希望将摩尔斯打造成一位非常有能力的画家,而摩尔斯背负着全家人的期盼去研究了电报。其实在他入行之前,已经有德国的团队设计出新的电报装置,该装置由26根导线相连,每一根导线代表着一个字母。

摩尔斯 (1).jpg

摩尔斯在乘轮船出游的时候,无意间听到两个科学家在讨论这套电报系统,所以他灵机一动,直接将这套设备简化,设计出配套的使用电码。接着,摩尔斯带着样机去军方找赞助。经过他的一番介绍,军方同意拨款3万美金。1844年,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率先实现了电报通信。

但那时,电报对美国人来说只不过是冒险家的玩物,完全得不到基层群众的喜欢。直到美国内战爆发,电报迅速成为炙手可热的技术。前线的将军们需要将消息编成电码发送到指挥部。文字记者们则在战场上编辑新闻,然后发送到后方大城市的报社。经过战争的带动,1865年底美国已经铺设了超过13万公里的电报线路。而那个时候电报向电话一样需要用电线连接,有的公司将电报线架到电线杆上,有的则需要挖沟埋到地下。后者虽然保证了电缆安全、不易被人破坏,但是成本实在是贵的离谱。

逐渐被遗忘

1859年,一名叫西德尼·沃特洛的英国工程师解决了电报的尴尬。他最先提出将电报线架设到空中,在房顶上安装接线盒,在没有房子的地方架设线杆。这一重大发明在电报基础设施投入方面切实做到了节约成本。

几年内,建设成本的降低让百姓有能力开始使用电报,人们开始利用电报传输私人通信和股票价格。如今英国消费量最高的《每日电信报》在当时纯粹是一份刊登电讯服务信息的报纸。只不过随着当代信息的爆炸式发展,多种通信方式渐渐将方式单一的电报挤到了角落。电报从最初先驱者的试验品,于战争年代发展到顶峰,最后在现代被基层群众所遗忘。虽然目前仍然有坚持使用电报的机构,但是那点可悲的使用量完全无法和电话等通信方式相抗衡。

手机 (1).jpg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电报业的衰落呢?

网上有人说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确实这也是一个原因。但是却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手机通讯行业的普及。当人手都有一部手机的时候,谁还会去发电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