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届乞丐,连名字都没有,却被光绪帝御赐了一块乐善好施的牌匾,死后还被收入《世界教育辞典》,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人物,这位传奇乞丐究竟是谁呢?

武训.jpg

公元1838年12月5日,在山东省柳林县,武家村的一家农户中,诞生了一位男婴,排行第七,取名武七,没有大名。七岁丧父之后便走上了乞讨之路,每次要到比较好的食物或衣服他就会设法卖掉换钱,而自己只挑最差的用。不仅如此,他还利用晚上的时间纺线赚钱,49岁的时候这位乞丐已经购置了300亩良田,但他却依然保持着乞丐的身份,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地主过着乞丐一样的生活呢?

年轻时的武七,给地主家当过三年长工,由于没文化被地主诓骗,三年的工资一分也没拿到,从此他深刻的理解到文化的重要性,他买田就是为了兴办义学,换到现在也就是希望小学。

光绪十四年,武七花4000多吊钱,在堂邑县柳林镇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光绪十六年和光绪二十二年,又分别在其他两地建立两所义学,学校建成后他为了请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来上课,不惜下跪磕头,不仅如此,为了让穷苦孩子可以上学,他又亲自去孩子家里跪求他们的父母,山东巡抚张曜得知武七的义行,下令免征义学的税务和徭役,并赐名武训。同时奏请光绪帝授予武训“乐善好施”的匾额,赏穿黄马褂。

武训的一生,一心一意兴办义学,甚至连婚都没有结。他的兄长以及亲友多次求取资助都被他拒绝,他一生所有的积蓄都用在了义学上,光绪二十二年,在学子朗朗的读书声中,武训平静的离开了,人们就在他兴办的学堂外设立了祠堂,现在我们去山东柳林镇依然可以看见这座武训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