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共有三个鬼节,他们分别是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虽然鬼节的传统已经流传了不知道多少代人,但是可能还是有人不懂他们之间的区别。为什么中元节和寒衣节不如清明节那么有名呢?而且这些既然都是拜祭的节日,为啥要有三个鬼节呢?

中元节.jpg

既然今天是中元节,我们就先说中元节。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鬼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

鬼节其实是民间的说法,据说从农历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而中元节中的“中元”二字源于道教的三元说,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使用“中元节”这个词汇指代的七月十五,其实是“地宫赦罪日”,而民间俗信中,这一天祭祀的鬼并不专为祖先亲人,也包括了孤魂野鬼。

而佛教的盂兰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译,原意为“救倒悬”,即解救在地狱受苦的鬼魂。佛经《盂兰盆经》在西晋时期翻译传入中国,经中有“目连救母”的故事,与当时仍然存有的孝道观念暗合,后被推崇“三教同源说”的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提倡,将其定为一个民俗节日,当时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只是到了宋代才发生了变化,发展为荐亡度鬼。

其实中元节和盂兰盆节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只是都选在了七月十五这一天。只是同样都是拜祭鬼魂的节日,慢慢的民众就把他们当成一个节日来过了,这也才有了民间鬼节的说法。

为什么中元节和寒衣节不如清明节呢?

这就要说下祭拜的对象不同了,清明节那是专门祭拜祖先的。但是中元节是祖先和孤魂野鬼都要祭拜。寒衣节不同于这两个节日,它的意义更为单调,对于先人思念的切入点更小。寒衣节在农历十月初一,已经进入寒冬时节,其主要形式就是送寒衣。寒衣节是人们对于阴间鬼魂幸福祝愿的延续,表达了生者对于死者的思念,而且思念的多是亲密的人,而非泛泛的祖先。对先祖的祭祀,清明节已经承担了全部职能,那么对于自己亲近的、可以寄托自己思念的,往往更加具体,所以关怀更加细微,这种祭祀更加个人化,完全是面向逝者的,不像对于先祖的祭祀经常还包含对于现世的祝愿。

寒衣节.jpg

其实在历史上,中元节并不比清明节单调。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但是在建国后中元节“鬼节”的名号,被认为是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