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为上计是三十六计的最后一计,也是最广为人知的一计,更是被中国人误读最深的一计。

走为上这一词最早在《南齐书·王敬则传》中出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北宋小说《冷斋夜话》中又把它写为“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里的走,说白了就是跑,当战场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选择离开阵地是最正确的选择。

走为上计.jpg

 古人按语中说:“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当敌人处于上风的时候,我方有三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投降,二是求和,三是撤退。既然都已经让人家打到撤退的地步了,“走”为什么还能被成为“上计”呢?

投降是彻底的失败,求和是一半的失败,只有撤退算不上失败。撤退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与敌方主力的正面对抗,保存剩余力量,主动撤退还可以成为诱敌之计,为自己创造有利的战机,这一招以退为进,是在失败后最好的选择,因此称之为上计。

宋高宗赵构在当皇帝之前,是一个没有地位的皇子,靖康元年,金兵围住北宋都城,要带走一个亲王当作人质。宋徽宗的其他儿子都胆怯懦弱不敢出头,唯有赵构主动提出前往。赵构到了金国表现非常神勇,这让金人怀疑他皇子的身份,于是就把赵构给放了。当金兵再次进攻北宋的时候,赵构又一次前往议和,这让北宋的大臣对赵构刮目相看,在北宋皇室都被俘虏的情况下,拥戴仅剩的皇室血脉赵构,建立了南宋。面对金军的不断南侵,兵马疲弱的赵构没有了做人质时的神勇,他选择了“逃跑”,甚至还跑到了海上,金兵因为没有海上作战力量,只能撤兵,赵构得以从海上抽身,回到了绍兴,保住了赵氏王朝最后的根基。1132年,赵构迁都杭州,让南宋朝廷初步站稳了脚跟。1234年,南宋在与金朝周旋109年之后,宋理宗联合蒙古联军,把金国皇帝金末宗杀死于乱军之中,金朝灭亡。

走为上计,似乎是一个无计可施的结束,其实给了你一个智计百出的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