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小学时,都应该学过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正是这个古代的励志故事,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做自强不息。书本上写的匡衡正是因为凿壁偷光这种勤学苦读的精神,最后成为了大文学家。那么匡衡最后到底达到了什么成就,后人又是如何评价匡衡的呢?

匡衡凿壁偷光.jpg

匡衡,字稚圭,西汉著名经学大师。匡衡幼年好学,勤奋努力,曾因凿壁偷光而成为世人刻苦学习的榜样

他家里很穷啊,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根本买不起蜡烛。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于是,匡衡便用“偷”来的光,读完了家中所有的书。正是这种对学问契而不舍的精神,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

长大后的匡衡才华横溢,但科考之路并不顺利。汉朝时,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就有资格参加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可以做郎中,得乙科,可以做太子舍人,得丙科,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考了九次,才得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文学卒史。或许金子到哪都会发光,匡衡由于熟读《诗经》,被汉元帝刘奭发现。刘奭即位后,匡衡被重用,升任郎中、给事中。没多久,京城发生日蚀、地震,匡衡引用《诗经》中上行下效的道理,劝谏元帝减少奢靡之风,多行善意之举。元帝颇为受用,加封匡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由于汉代独尊儒术,因此皇帝对儒术文辞都十分推崇,而匡衡的《诗经》尤其好,匡衡也凭借这样的优势加官进爵,成为光禄大夫,此后也是一路晋升,到丞相韦玄成病逝之后,匡衡因为深得皇帝喜爱于是被进为宰相,封为安乐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