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_150630135108_1.jpg

李如松

在小编的心目中,明朝有两位军事天才,一位叫朱厚照,他还给自己起过一个名字叫朱寿,此人的职业是皇帝,庙号武宗,不过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他的年号:正德。另外一位自然便是李如松,此人的职业是总兵,人们对他就远没有对正德皇帝那么熟悉了,因为几乎没有什么小说或者影视剧来记述过这位平叛乱、抗倭寇,令日本鬼子闻名丧胆的少帅,或许是因为他太过年轻便捐躯沙场的缘故,就像最耀眼的一颗流星,在一瞬间陨落,却曾经照亮了整个夜空。

李如松(1549-1598),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再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

万历十一年(1583),升山西总兵官,因给书中黄道瞻等人上疏皇帝,数言李如松父子不当并居重镇,被召佥书右府提督京城抚。

万历十五年(1587)复总兵职,镇守宣府,再召佥书中府。

万历二十年(1592)鞑靼人(东蒙古族人)哱拜作乱,屠杀百姓。李如松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六月抵达宁夏,先用土垒战术,后用水攻战术,组建敢死队三鼓而下宁夏,哱拜束手。李如松进都督,世荫锦衣指挥同知。

同年四月,丰臣秀吉侵朝,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及印度。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迅速攻占釜山、王京(今首尔)、平壤诸地。十二月,李如松宁夏征尘未洗,又奉旨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鲁诸军,克期东征。其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职,同军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李如松率军誓师东渡,抗倭援朝,并击溃日本侵略军大部,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外,朝鲜其余被侵占之地全部收复。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班师回国,论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升为辽东总兵。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鞑靼骑兵侵犯辽东,李如松亲率三千轻骑追击,不料途中与数万鞑靼骑兵遭遇,李如松与部下浴血拼杀,壮烈捐躯,其地为今抚顺一带,年仅五十岁。万历皇帝痛悼之,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

一代名将,生平如此。

我想说的是,其实喜欢明史的人,都应该感谢当年明月曾经写过的这样一些句子:“他不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更谈不上知书达理,他桀骜不逊,待人粗鲁,但这些丝毫无损于他的成就与功勋,因为他是一个军人,一个智勇双全、顽强无畏的军人。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击败了敌人,保卫了国家,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本分。其实,他虽是武将,却并非粗人。这是他的诗句‘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四百年华已过,纵马驰骋之背影,依稀可见。”

也许这正是对李如松将军一生最公允的评价。我一直认为,李如松的功绩不亚于卫青、霍去病、岳飞,甚至在有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假如后人忘记了他,那可以说,是一种不义。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捏造“七大恨”起兵叛乱,那时,离李如松牺牲正好是二十年。

其实我一直在想,假如当时李如松尚在,年七十,当不让廉颇专美于前。努尔哈赤还敢于觊觎大明江山吗?也许贪婪会冲昏满人的头脑,但假如李如松将军亲镇边关,而不是百无一用的袁书生,那么,等待八旗的不会是洞开的城门,而是冰冷的地狱。

然而,假设只能是假设,于是历史仍然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转,现实中没有人可以穿越,更没有人可以重生,所有的王八之气只能是在梦里,虎躯一震也不过是幻想,所以吴三桂仍然要冲冠一怒为红颜,而袁督师也仍然还会失机误国,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永远是我们心中的最痛。即使满清修订的历史,掩盖了那么多真相,但历史的长河之中,流淌的却永远是无法改变的记忆之水。


‹‹  1  2  3  4  5  6  7››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