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终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各种佛教典籍,访问了几乎所有的高僧大德,试图彻底读懂佛法。如饥似渴的学习使玄奘声名鹊起,被誉为佛门的千里之驹。然而,疑惑开始困扰玄奘,佛的本性是什么?凡人最终能否成佛?佛教典籍中没有确切的答案。一个偶尔的机会,玄奘在长安碰到了一个来自异邦的高僧,这次遭遇将改变玄奘的一生。这个来自印度的僧人叫波颇,他告诉玄奘,印度有一个叫那烂陀的寺院,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那烂陀有一个叫戒贤的高僧,通晓一切佛法经论,是当世的佛学大师。印度僧人的出现,像一盏黑夜中的明灯,照亮了玄奘迷惘的心灵,玄奘决定前往印度。

唐三藏.jpg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于是决定偷偷去,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为什么称呼为唐三藏呢?

唐僧经九死一生艰难跋涉,终于抵达佛教发源地古印度,先后在那烂陀寺从戒贤高僧学习了5年,后又游历各地,拜访名刹中高僧,学业日精。经16年后取得“三藏”真经,返抵长安。以后又经19年呕心沥血译出佛经75部,凡1335卷,计1300万言。

因为藏”分经、律、论三藏,所以惯称“三藏”。古时,对通晓“三藏”真经的僧人,尊称为“三藏法师”或“三藏”。唐僧因而被称为“三藏”。唐指的是唐朝,所以玄奘才叫做唐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