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都知道中国现在又56个民族,除了汉族就是壮族人口最多。有时候我就在想,壮族这么多的人口为什么只出现了大南国这么一个短暂的政权呢?

大南国是壮族历史上的一个古国,由壮族的民族英雄侬智高开创于宋代。但是其存在时间并不长,1039年建国,1041年长其改国号为大历,1050年改称南天,1052年改称大南,1055年被北宋将领狄青灭国。

11世纪越南李朝君主多次征伐南方的占城与西边的哀牢,不断北进,垂涎中原,在侬智高起事前也曾对广源州侬氏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越南史书《大越史记全书》载:“ 二月、帝自将征存福、以开皇王监国、发京师、渡冷泾津、白鱼入舟、次广源州。存福闻之、率其部落、携其妻子、亡匿山泽。帝纵兵追之、获存福及智聪等五人、惟妻阿侬、子智高走脱。槛存福等归京师、令军士夷其城池、招其遗类、而存抚之、然后班师。”

侬智高.jpg

历史上说侬智高建大南国称王,完全是为了抵抗交趾的侵略,本来想依附宋王朝,但是宋王朝自拆藩篱,既不能保护边境少数民族安全,又拒绝智高的请求,他只好率领边民起而战斗。但要抗拒侵略者,需要有一定实力,有相当的土地与人民。侬智高的用意只是想建立一个有力量抗拒交趾的国家,表现了壮民族要求民族统一,建立民族政权的意愿。

宋仁宗庆历八年,侬智高逐渐占领、控制了右江地区田州一路的少数民族地区。同年,他以勿恶洞(今广西靖西东南)为根据地,开始同交趾决裂。交趾命太尉郭盛溢前往征讨,兵败而还。打退郭盛溢的军事进攻之后,侬智高于宋仁宗皇佑元年九月乙巳首次试兵广南西路重镇邕州,宋仁宗赵祯诏江南、福建等路以备。是年十二月甲子还派高怀政督捕进入邕州的侬智高部众。

侬军开始北伐时,依然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他们首先攻陷了清远,在开抵英州时,在那里守备的杨畋因怕被围攻,竟然采用了坚壁清野的办法——弃地烧粮。起义军绕过该城,继续向北进军韶州。这时宋军早有防备,侬智高吸取了死围广州的教训,不再屯兵城下,转战湟州(今广东连县),直指桂中、桂北。那里的守军溃不成军,闻风披靡。广西贺州很快被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起义军在那里取得极其辉煌的战绩:接连击毙了两个著名宋将——广南东路钤辖张忠及广南东西路钤辖蒋偕这两个高级将领(据《太平治迹种类》)。

宋朝廷极为惊恐,仁宋赵祯孤注一掷——任命了枢密院(宋朝最高军事机关)副史狄青为征南节度使,统领二十万大军(包括一支骠勇的西夏吐蕃骑兵),从京都日夜兼程南下镇压起义。宋军的先锋即赫赫有名的杨家将传人杨文广。

按原计划,起义军是要在向湘荆进军后,便打算以主动的地位与宋朝廷议和的,然而,侬智高清醒地认识到,面对着比起义部队强大近十倍的敌军,他们是根本无法与之抗衡的。因此,在占领全州后,和黄师宓等人进行密议后,毅然作出回师邕州的重要决定。班师南下时,侬军兵锋仍然很锐,一路攻破桂州(今桂林市)、柳州,又派部队去攻打宜州。

正在此时,狄青的先头部队开到了,先锋杨文广率兵在桂州附近与起义军正面相遇,战斗十分激烈,结果宋军受创,杨文广被困得脱。侬智高班师抵邕州时,兵力仍盛,知州宋克隆闻风弃城逃了。重据邕州后,智高清醒地认识到:与宋廷已无妥协余地,但当前自身力量不足,正准备返回广源,聚合三十六洞壮族等少数民族土酋,巩固好后方,然后再兴师北上。

宋廷于皇祐五年(1053年)派枢密副史狄青率三万大军南下,会合两广军队,直攻邕州。狄青于皇佑五年正月,率领主力抵达向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天险——昆仑关附近的宾州,故意放出“宋军只储有五日十日口粮”的假讯。侬智高闻之,竟信以为真,毫不戒备,加上时值元宵,阴风细雨,致使狄青精选的近四万官兵,成功地偷渡昆仑险关,并于正月十八日,突然精兵天降,直面侬军,陷邕州,屠杀义军、民众6500 余人,黄师宓、侬建忠、侬智忠等“大南国”官员57人皆遇难。昆仑关之战侬智高大败,大南国灭亡。

不论在历史中如何评价,在壮族历史上侬智高一直是英雄的形象。在当今壮族地区,纪念侬智高的神庙、颂扬侬智高的传说、追悼侬智高的活动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