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使一职,在每个朝代所代表的意义不尽相同,但是其权利都是无以复加的。文臣担任为重文轻武的开始,武臣担任一般也是权利的巅峰了。

唐朝

枢密使一职最早出现在唐朝后期,由宦官掌握。宦官掌权的枢密使开始有了干政的理由,最厉害的时候已经掌握了皇权的废立。到了五代时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枢密使的地位迅速上升,权利已经相当于宰相。

宋朝

枢密使一职到了宋朝,宋朝鉴于武将骄悍,逐步建立重文轻武的“家法”,大量起用士人担任枢密使。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武将狄青,直到死也只是做到了枢密副使。

辽国

因为辽国接受汉文化,所以也接收了枢密使这一职位。枢密使和原有契丹官制相结合,始设北枢密使(契丹枢密使)和南枢密使(汉人枢密使),分主“蕃事”和“汉事”,北南枢密院的建制也随之逐步完善起来,成为辽国最高朝官(宰相都是枢密院下属机构的长官)。

元朝

枢密使在元代开始了改革,元朝建立之后,沿宋、金旧制,于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五月,设枢密院,专掌军务。但这一职务不授于一般大臣,倒由皇太子领其虚衔。

《元史·世祖纪》:“中统四年五月乙酉,初立枢密院,以皇子燕王守中书令兼判枢密院事”。同书《裕宗传》:“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二月,立为皇太子,仍兼中书令,判枢密院事”。所谓“判枢密院事”就是兼枢密院使之意。

元代的枢密院还有一些制度特异于前代的:即自置院之初,四宿卫(即四怯薛)即各派代表一人参预院议,四宿卫是皇帝身边的护卫,因其承担职务的重要,故参预枢密院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