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亦称《汲冢纪年》,于西晋咸宁五年(279年)被盗墓者不准(Fǒu Biāo)所发现于魏安厘王(一说应为魏襄王)的墓里。盗墓者不准因此在史书上留下姓名。《竹书纪年》记录了从夏朝到魏襄王(一说应为魏哀王)之间的重要历史事件,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资料。《竹书纪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纪年体史书,曾为中国文化史四大发现之一。《竹书纪年》在研究夏代的年代问题上有其特殊意义,正在于它是现知最早的一套年代学的系统。

竹书纪年是本什么书.jpg

《竹书纪年》原作者不详,据说在西晋太康元年,汲郡有个名叫“不准”的盗墓人,盗掘了战国时期的魏襄王的陵墓,结果发现了写在竹简上、共有十万多字的古书。几天后,偷盗一空的大墓才被发觉,待官府的人赶到时,只剩下散在地上未被烧光的大批竹简。晋武帝接到王陵被盗的报告后,极为重视,立即组织人进行清理。由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总体负责,集合了束皙、傅瓒、张宙、卫恒等几十位文化界名人,参与整理、释读竹简的工作。最终写定先秦古书约十余种共七十五篇,后人称这些被抢救出来的竹简为《汲冢书》(但《汲冢书》原简早已失传。)。这些竹简,又被后人整理为《竹书纪年》。因为《竹书纪年》多记晋国与魏国之事,一般将此书看成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这套晋朝时整理好的《竹书纪年》,经五代战乱散佚,北宋官修《崇文总目》竟无《纪年》之目。清代学者朱右曾搜辑西晋以来诸多书籍和注疏文字中引用的《竹书纪年》文字,搜辑的成果称为《古本竹书纪年》,这个"古本"称谓是相对于"今本"而言,其引书皆断自北宋,靖康之后,则弃而不取。

明代嘉靖以后,出现二卷本的所谓《竹书纪年》,被称为《今本竹书纪年》。

由于《史记》采用纪传体来记述事件,竹书纪年的出现,可以从另一角度审视史记内容,如"夏启杀伯益"、"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共伯和干王位",与史书有极大差异。虽然这些差异和儒家思想有冲突,但是历史就在那,不是谁说想改变就能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