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是对历史有一些了解的都应该知道,从秦朝以来但凡是正统皇帝都需要持有传国玉玺。传国玉玺是王朝正统的象征,如果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从秦始皇开始到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结束,共经历了大约1200年里,每一个王朝都在为了这个正统象征而奋斗着。

我们在现在的影视作品中能看到县太爷升堂的时候都有一块巨大的官印放在案几一旁。这官印是皇帝给的,用来证明他的官员身份和权力的。而玉玺就是皇帝的"官印",是天底下最大的官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他官印都是由玉玺派生出来的。 那么这个"传国玉玺"是什么样子的?它从何而来,现在又在什么地方呢?

秦始皇.jpg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其方圆四寸,螭虎纽(一说龙鱼凤鸟纽),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汉书”文曰“昊天之命皇帝寿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始皇本来想以玉玺传国,但是没成想秦二世不争气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到这就要断了,赵高一看这不行啊。干脆杀了二世,立子婴为三世吧。没想到立了五天的子婴本事有点大,就把赵高杀了,然后投降了刘邦。传国玉玺顺理成章的成了汉朝正统的象征了。传国玉玺也变成了汉传国玺。

传国玉玺.jpg

就像我们所知道的,没有哪一个王朝能够一直受命于天的。到了汉哀帝这一代,没留下子嗣。王莽被推选为大司马,代为处理朝廷政务。这一下就让王莽滋生了野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姓刘的可以当皇帝,姓王的也可以。于是王莽代汉建新,但是就如前面所说的,没传国玉玺,名不正言不顺啊。所以王莽命弟弟、安阳侯王舜逼老太后交出玉玺。但是王太后那也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啊,眼看自家的亲戚要代自家称帝,那还是相当生气的,一生气把传国玉玺往地下一摔。玉玺那是玉质的,还是非常脆弱的,直接磕掉了一个角

虽然失去了一个角,但是正统象征并没有消失。王莽直接来了一个玉镶金,给玉玺做了一个金的角。玉质收到了影响,权利可不会有影响。

王莽的新朝政权垮台时,传国玉玺就在王莽的尸体身上。乱军抢到传国玉玺,献给了绿林起义军拥立的更始帝刘玄。刘玄被杀害,玉玺又流落到小皇帝刘盆子的手里。刘盆子后来也失败了,投降了刘秀。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何进、袁绍等人武装诛杀十常侍的时候,太监们裹挟着汉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等血腥镇压平定后,宫中查点宝物,发现玉玺不见了!十余年后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洛阳再次招来血光之灾。董卓战败西逃,放火焚烧了洛阳宫廷。最先突入洛阳的孙坚部在救火的时候,于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宫女颈下赫然悬挂着传国玉玺。孙坚视之为吉祥之兆,有心将玉玺占为己有。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了盟主袁绍。袁绍绑架了妻子逼孙坚交出了玉玺(三国演义则说孙坚带着玉玺返回长沙),在路上被和袁绍一伙的刘表截击而死,后来玉玺落入袁术手中。不管怎么说,袁绍也好,袁术也好,最后都被打着汉朝旗号的曹操给打败了,传国玉玺重新回到了汉献帝的手里。虽然传国玉玺回到了汉朝,但是它的主人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主宰,又如何能主宰象征皇权的玉玺。

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给自己,建立了曹魏。传国玉玺自然顺延成为曹魏的皇权象征。

曹魏政权四十年后,司马炎学习了曹丕的例子,让曹奂禅让给自己。西晋正式建立,传国玉玺这次又到了晋朝。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受禅代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郭威建后周后,遍寻传国玺不着,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

秦始皇传国玉玺.jpg

据野史记载,宋哲宗时,有一个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这就是始皇帝所制传国玺。但是朝野也有一些有识之士怀疑它的真伪(毕竟是皇权的象征,哪怕是假的那也不能说啊)。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走,"传国玺"也被大金国掠走,随后便销声匿迹。

明清两代,不时出现"发现传国玉玺"的传闻。但拿出来的玉玺都是附会仿造的赝品。这一时期的人们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大为改变,不像之前朝代那样看重了。

据《明史.舆服志.皇帝宝玺》载,礼部尚书傅瀚认为正是人们对传国玉玺的过分看重才导致了仿冒盛行。乾隆御制的《国朝传宝记》也说:"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看来,就是做皇帝的人,对玉玺的真伪也看得很开了。这个时候真伪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封建制度已经深入了民心。不在需要“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来强调了。

传国玉玺是玉质的,不会因为时间而消散。说不定他正在哪个角落,等待人们发现。